本書進行到第八章,小編來電確認一些檔期細節,然後便順口問起:「這本書是走什麼路線?」
呃?路線?我沒畫地圖耶!不要問一個路癡這麼深奧的問題嘛,真是!
努力想了又想。「爆笑?沒多好笑耶!悲情?也不太悲啦……」總體而言,似乎不太悲又不太好笑……那,到底是什麼路線?
交完稿,小編看過之後,說它「算滿溫馨的」吧。
喔,原來這種不太悲、也不算搞笑的風格,就叫溫馨路線啊!(受教地點點頭)
類似的對話,當初在寫《非你莫屬》時也發生過。
它溫馨嗎?我不曉得,晴姑娘在寫稿前,不會刻意去定位這本稿子是走什麼風格,隨著人物有自己的個性、思想,故事自然而然地發展下去,有時候預定的橋段根本用不上,甚至後半段完全偏離原軌都算是常有的事,所以晴姑娘才會從不擬大綱啊,唉!
到後來,我在開稿前,基本上是抓住了一個主題點(也就是故事的核心,主要想表達的那個靈魂),然後就可以考慮如何下筆了,其他劇情,隨著故事的進展,它要不要在我腦海裡造反,全由它去了啦,我已經學會不反抗了(唉,懦弱又無能的作者)。
而這個故事的核心點,就是恐懼心理。
晴姑娘怎麼看待梁問忻對愛情的排拆與恐懼心理呢?舉個小例子給大家聽。
晴姑娘小時候很不愛吃魚。
這一點,所有與晴姑娘稍熟的親友都知道。
一直到現在,還是不愛。
要認真追溯原因的話,我想應該是很小很小的時候,曾經有過被魚刺鯁到喉嚨的恐怖經歷,造成晴姑娘對魚的陰影及厭噁心理。
晴家阿娘是標準的「孝女」,小的時候常會看見阿娘埋頭努力挑魚刺,把每根刺挑得乾乾淨淨放到我碗裡,好說歹說保證沒有刺,然後我才一小口一小口很謹慎地放到嘴裡,每小口絕對咀嚼超過二十下,還會謹慎留意有沒有隱藏「暗器」。
吃得那麼步步為營,要換作是你,還會喜歡吃它嗎?
即使阿娘說,吃魚的小孩會比較聰明——好啦,我寧願當笨小孩。
長大後,我挑魚刺的技巧依然很糟糕,而阿娘挑刺本領更加出神入化,「孝女」當二十多年也挺順手習慣了,我還是不愛吃魚。
甚至於阿娘試著煮幾乎沒什麼刺的魚類(例如鱈魚啦、鮪魚),明知道不會有刺鯁到我,我還是不愛吃。
最後排拒成了習慣,就真的不吃了。
接下來你一定會問,那現在呢?還是一樣不愛吃魚嗎?
答案是,很抱歉,本人依然死性不改,如果阿娘不挾到我碗裡,我是絕對不會主動去碰它的。從前是不愛吃魚的小孩,現在是不愛吃魚的大人,以後了不起改成不愛吃魚的老人。(沒關係,你們想嘲笑就笑吧,我習慣了)
再然後,你可能又會問,真的什麼魚都不吃嗎?
那倒也未必。
例如魚罐頭,我是吃它的。
外頭賣的鮪魚三明治、鮪魚鬆餅、鮪魚蛋餅,配稀飯的鰻魚罐頭、下面用的鯖魚罐頭,都照吃不誤。(好吧,我真的是笨蛋,新鮮魚不吃,偏要吃不營養的加工產品,這是錯誤示範,小孩子不要學)
看到這裡,各位可能覺得,這只是各人自小到大養成的飲食習慣而已,很普遍不是嗎?
是的,就是習慣!
這兩個字很可怕,它根深柢固地在你的細胞、血液裡,當你討厭一項事物之後,即使到後來,你明知道當初那個讓你排斥它的因素已經不存在了,你還是喜歡不了它。
可是,你討厭的真的是那項事物本身嗎?
晴姑娘一開始討厭吃魚,是因為自己吃魚技巧差,老是被魚刺鯁到,而不是討厭魚本身,更不像有些人吃海產類會過敏什麼的,所以當它成為魚罐頭時,我會吃它。
我用這樣的理論,去描寫粱問忻的心路歷程。
他不是一開始就排斥愛情的,只是被愛情傷過太多回,所以劃下了愛情等於傷害的公式,但是當公式的左邊,將愛情切割成許多區塊,以另一種形式包裝後,他會卸下那層防備,願意接受它。
許久之後,當他發現包裝下的區塊組合起來,本質仍是愛情時,等號的右邊,他已經不會再以傷害來對應這個公式。
就像他與關梓容最初的愛情——鮮美、但吃來提心吊膽的魚肉,不知何時會有根魚刺潛藏在裡頭紮得他鮮血淋漓,所以最後會承受不了勉強入口的壓力而分手。
就像他與關梓容後來的相處模式——不怕有刺的魚罐頭,雖然營養價值沒有新鮮的魚肉高,但是吃得很安心。
說穿了,其實我覺得他和那個討厭吃魚,但喜歡吃魚罐頭的笨蛋小女孩沒什麼差別,各位以為呢?
晴阿婆講古再度結束。(唉,我發現人老了真的很容易話當年啊)
這次有預告嘍!下一本書,預計是【情關】之六《勤能補拙》。光看書名,應該就知道是誰的故事吧?
咱們下回見嘍!